当前位置:最新资讯 > 最新资讯
最新资讯

网络谣言猛于虎 非打不可!

发布者:admin | 发布时间: 2016-03-26 10:42:27 | 点击量:5887

摘要:摘要内容为空...

朋友圈里看到一条消息,不经求证就复制粘贴并急急忙忙地发到了互联网上……日前,咸阳泾阳县一25岁张姓女子因在互联网上发布虚假信息,造成恶劣影响,被警方处以行政拘留10日以及500元罚款的处罚。实际上,这并不是个例,在当下,网络谣言大有猛于虎的势头,有网友就感叹:真相刚上路,流言已跑过了半个地球!很显然,面对猛于虎的网络谣言,已经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了。

【捉“谣”记】——别闹了谣言惑众必被捉

在自媒体时代,当刷微信逛朋友圈已成为太多人生活的重要元素之时,信息大潮便空前激荡,而网络谣言的暗流也在微博、微信上以前所未有的势头涌动着泛滥着……不过,当“谣言入刑”成为现实之时,“谣言惑众者必被捉”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。

出炉·博眼球广吸粉

据记者了解,那名被警方处罚的咸阳泾阳县张姓女子,是在她的朋友圈里看到一则“乐华欢乐世界城发生集体踩踏事故,致3名儿童身亡”的消息,而当“集体踩踏”、“儿童身亡”等足够吸人眼球的词汇出现时,别说求证,她几乎未经思考,就立即将此信息复制粘贴到了“泾阳吧”内。于是,这则发端于微信朋友圈这一传播平台相对封闭的虚假消息,也就完成了被完全公开于互联网的转化,后又经多种渠道被广泛传播。而该女子看着自己帖子下方、以及各种平台上网友几何式增长的关注度,让她感到自己“这一做法,基本实现了提高知名度、影响力的目的”。

实际上,该张姓女子的想法代表了为数不少的不良自媒体的心态——博眼球,广吸粉,提升知名度。于是,什么“烤熟的鸡肉有活蛆”、什么“自来水中的氯可致癌”、还有什么“WIFI辐射致癌”等等虚假信息就呈几何倍爆炸式传播,以及诸如“××县有人因吃大盘鸡感染H7N9死亡”、“××市有专抢小孩团伙”之类的虚假消息换个地名,换个时间,就出来不断地刷着存在感。

喧嚣·有市场危害大

记者曾对网络谣言大概梳理了一下,发现如今的谣言像病毒一样,已经变异,凭空捏造的谣言已没有市场,通常是具备一定事实依据后再加工,欺骗性和传播力都更强。甚至一些新型网络谣言打着“辟谣”旗号出现,成为“谣中谣”而真假难辨。

对此,曾热衷于在朋友圈转发一些有关“小孩安全”和“食品安全”帖子的网友唐女士就表示:“转发这样的信息,主要是为了提醒朋友们照看好自己的小孩。”其实,与唐女士一样,许多人在面对貌似有“爱心”、“互助”等元素的虚假消息时,都是不管真假,先动动指头转发再说,于是乎,不经意间就成为了传谣的帮凶。

“看上去很真”,网络谣言有了市场基础,而微信朋友圈又是熟人社交网络,具有较高的信任度,让谣言更容易被相信,不但使得辟谣更为不易,也让人人都成为了信息源头,传播呈几何倍爆炸式增长。当然,危害也是巨大的——当网络谣言甚嚣尘上时,代价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被消解,社会心态被扭曲,最终从个体到社会都要为之埋单。

亮剑·惑众者必被捉

咸阳泾阳县的这名张姓女子被处罚了,但她也不是第一个因此受处罚的。据记者了解,仅2015年以来,咸阳市就依法查处了散布传播网络谣言者共79人,全国各地也都不时有类似这样的消息被媒体报道。但如果说,此前更多是一种行政处罚,那么,于2015年8月29日通过的《刑法修正案(九)》将让“谣言换七年铁窗生涯”成为现实。

据介绍,《刑法修正案(九)》已于去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,其对各类网络谣言的依法治理和处罚作出了明确规定,简单点说,就是“造谣传谣入刑”。以往,自媒体为了增加关注度和点击量而编造、发布、传播虚假消息,面临最多的就是罚款、拘留,但是随着《刑法修正案》的颁布实施,这种行为就可能因为情节或结果严重而构成刑事犯罪,最高可以面临7年的牢狱之灾。而作为普通网友,对网络上的各种信息也要仔细甄别、谨慎转发,一旦因为转发虚假消息、网络谣言而触犯法律,也可能面临同样的严厉处罚。

【照“谣”镜】——大数据告诉你谣言长这样……

来自2015年的一份微信“大数据”显示,微信每天收到用户发起的谣言举报就有3万次,谣言样本库积累的种子量达到了30万个,日均谣言拦截量则高达到210万次……那么,让我们来看看这份“大数据”,它会告诉你那些网络谣言都长啥样!

5个领域·数字夸大图片夸张善“伪装”

微信谣言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、人身安全、健康养生与疾病防治、财产经济以及国家政策这五个领域;从时间轴上看,周一、周二、周三和周六是谣言散布的高发期;而数字夸大、图片夸张的文章是谣言最常使用的方式;同时,为了让谣言“看上去像真的”一样,谣言一般都善于伪装,都是披着看似“高大上”、貌似“权威感”的外衣出现。

6个面孔·传播周期长范围广辟谣难度大

从大数据分析来看,微信谣言一般有“六个面孔”,即假借权威、捏造数据、制造恐慌、嫁接图片、偷换概念以及直击刚需,这6个面孔其实也是谣言制造和传播常用的手段。同时必须一提的是,生产谣言易,粉碎谣言难——谣言具备传播周期长、传播范围广的特点,大大增加了辟谣难度。

2种情况·男性喜造谣女性爱传谣

同样是大数据显示,在微信、微博和新闻客户端等谣言的制造和传播中,男女作出的“贡献”有所不同:男性制造了谣言中的83%,而女性只占17%;不过,在谣言传播过程中,女性会相对更愿意传播。

【除“谣”计】——用智慧和法律向谣言说“NO”

《荀子·大略》有言:流丸止于瓯臾,流言止于智者。意即“谣言传到明白人那里就平息了”;而更值得一提的是,从2015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《刑法修正案(九)》已开始大声向网络谣言说“不”。

谣言止于智者 人人都可成为“网谣粉碎机”

其实,面对如何粉碎谣言的问题,有专家曾分享过一些辟谣的经验——以分辨难度更高的科学谣言为例,分析谣言的传播方式、谣言来源之后,可以通过发现选题、拆解话题、查找文献的过程,来成为一个“智者”。“查明信息出处、信息中的原始人名、机构名,向专业人士请教,学会这几项本领,人人都可以成为‘谣言粉碎机’。”

谣言止于法治 刑法修正案已对网谣说“不”

如果说“流言止于智者”作为道德层面上的结论,并在自媒体时代面对各种谣言暗流而有一定局限性的话,那么,请选择相信法律——《刑法修正案(九)》规定:编造虚假的险情、疫情、灾情、警情,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,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,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,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,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者管制;造成严重后果的,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。

上一篇:省交警总队发布清明出行参考 下一篇:多岗位招聘,速来!